我們的名字都是北醫的

不過誰又是外人呢?在這裡……

0
3

2025年10月19日第1520期【被記得
〈本週焦點〉拉滿信心之弦
〈信心加油站〉耶穌,刻在我心底的祢
〈幸福光點〉我們的名字都是「北醫的」

◎K(黑炭)

他們說在Smangus(司馬庫斯)的日子過得很慢,但兩次上去,無論是五天還是三天,都一溜煙就過去了。很像第一次見到的小小孩,可能他向你飛快地衝過來,撞了你那麼一下子就拔腿狂奔。你連問都來不及問,只能想著下次就把他抱起來。

是的,抱起來;也像一個朋友拎著一個小男孩,把他翻上那麼一圈,很多小孩子都很愛;可能一個翻完,另一個一旁也鬧著說:「我也要。」他們之間的對話就是這麼簡單。「我也要盪鞦韆。」「我也要飛起來。」不,說飛起來的鐵定是大哥哥。當下的我,還以為在參加北醫校園團契的福音隊。

福音隊是個奇妙的聯繫。我想說的並不是「偉大」、「充滿神蹟」或「有果效」的那種聯繫。就像那年認識一個北醫學生,她帶著爸媽上山時這樣說:「爸、媽,你可以跟這裡的人說,你是『誰誰誰』的爸媽喔。因為你們現在是外人。」本來我不以為意,後來偶然聽到他爸爸逗個小孩子,一開口便說:「你認識『誰誰誰』嗎?」一旁經過,頓時覺得很有趣。

不過誰不是外人呢?在這裡,我們的名字都是「北醫的」。記得第一次參加福音隊,聽牧師在主日禮拜向會眾介紹,我其實有愣一下,甚至猶豫要不要站起來,第二次上去就站得篤定。

是啊!我是「北醫的」,雖然我還有其他外號,小黑、乞丐,以及男朋友。

儘管很少人叫我的名字,但又怎麼樣呢?一群孩子給我起了個名字,說是族語,意思好像是「黑炭」。每次他們衝過來,用我聽不懂的語言呼喚我,那聲音其實挺溫柔,雖然是「黑炭」、「黑炭」。

真要說的話,我第一次感覺到名字的重要。名字可能代表一個人,也代表記憶,或意味著更多。常常一開始會聽人問說:「這是誰家的小孩?」「他是誰誰誰嗎?喔不是,是誰誰誰。」久了有些人就如數家珍。

這就是「關係」吧,一種若有似無的聯繫。既是一頓早餐或晚餐,也是一種深邃的回憶。對許多若干年前出過隊的人來說,就像一艘駛離的船舶,回頭仍有個不僅能歇腳的港灣,還有能促膝長談的朋友。

空間上分明是遙遠的兩地,時間上卻是一同成長。現在六個孩子的媽,幾年前也曾跟出福音隊的北醫學生們年紀一樣;不時還會彼此關心、掛念。

「我第一次看到他的時候,還是抱著的,現在已經那麼大了。」前一次上去,我極為罕見地抱了個小孩;當時他張著雙大眼睛走過,那時就想,明年若有機會再見,大概又是另一個樣子。

這也是種情誼吧。據說這裡最棒的交通工具,是「打一通電話問問有沒有可能載上去」,雖然只有極少人有這種成就,但一聽聞有認識的族人朋友結婚就包車上山,也是滿令人感動的。

每次牧師介紹時,都會說一句話:「很感謝北醫團契一直沒有忘記我們。」不曉得,每個人的青春年少就那麼一點點,別的不敢多說,起碼在我身上真實地留了點什麼。

線上捐款支持💗耕心文字事工。如果你喜愛這份小小刊物,邀請你透過捐款奉獻,幫助我們在發行經費上無後顧之憂,使眾人同享福音的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