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找尋自己的路上,成為自己的所在

0
3

2025年11月9日第1523期【在信仰的故事裡
〈本週焦點〉信仰,是愛的傳承
〈信心加油站〉在找尋自己的路上,成為自己的所在
〈幸福光點〉呣免驚,耶穌佇遮

◎Ispalakan Umav(原住民族議題Podcast主持人)

這幾年因為經營自媒體《Umav如何了!》,有機會訪談許多原住民族人朋友。在那些關於文化、教育與身分的對話中,不約而同地說出一個共通的感受——在自己祖先代代承襲生活的土地上,我們有時竟活得像異鄉人。

夾縫中的生命故事

記得曾與幾位青年聊起他們的求學故事,有個從小在原鄉長大,隨著成長求學而離開。他說自己本來還有點喜歡那種「和別人不一樣」的感覺,但進到都市以後,卻發現自己的語言、習慣,甚至家庭的說話方式,似乎無法完全被理解。他曾刻意縮小自己的特色,因為「太像」原住民似乎並不安全。反之也有青年說自己常常被其他人認為「不夠像」原住民,因而感到自卑或沮喪。

現今大學校園設有原住民族學生資源中心,有次南區原資中心專員Makai(廖瑋琳)於我的節目受訪,侃侃而談童年歷程。他在都市長大,曾因外貌而被貼上刻板標籤,也因與漢人的思維差異,常對課堂教導有所誤會。例如在小學裡的美術課,當他拿起蠟筆畫一個膚色較深的「爸爸」,身旁的人卻說:「皮膚色不是這個色號喔。」那一刻令她懵懂意識到,原來「皮膚色」是某些人定義的,跟她實際認知的並不一樣。

還有另一位同樣也在大學工作的朋友Ninungu Kadrarulane(柯念竹),也曾談起自己從小在都市成長,曾因為外型或身分而額外面對許多質疑與壓力。如今他們都已經走過青少年時期艱難的那一段,現在都運用自己的專業,不僅開始為族群身分說話,更守望著校園中的原住民孩子。

對許多原住民青年而言,既熟悉又陌生的文化距離,經常成為一種承受隱微歧視的焦慮經驗:在原鄉不夠「原」、在都市又不是「主流」,總像在一個模糊的夾縫裡徘徊。這不僅是文化差異的挑戰,更是制度性的壓力,也包括要面對社會刻板印象或文化傳承的壓力。更別說身分也同時包含著歷史、政治、宗教的互動和影響。在許多無所適從的時刻,我們確實成為「異鄉人」,不只是地理上對原鄉的遠離,更是心理上的疏離。

我童年時期在部落與都市之間不停搬遷。大約20年前,當時是在都市生活,隨著家族決定而在身分證上恢復使用族名,但名字的恢復只是開始,真正的課題的是走入社會時的每一次自我介紹。我曾遭遇學校行政人員以「名字太長不方便」為由,把我的族名拿掉,放上已不使用的舊漢名。這不是什麼行政疏失,而是直接的歧視。這個經驗後來也影響我走上正名倡議和族群正義的行動。

身為原住民,你好像總得在被邊緣化的困境中不停奮鬥、不停說明:我有這個身分、有這樣的名字,這些事的重要性在哪裡。發聲是因為你不希望自己的存在再一次被消失,也不希望還有下一個人遇到這樣的刁難。

溫柔對待差異,異鄉人活出自己

對我而言,從小的搬遷經驗、跨族裔的家庭背景、身為社會上相對少數群體的身分,使得「認同」不是一個單純的選擇題,而是一場長期且複雜的自我對話。

但我也深信,建構身分認同並不是要把自己塞回哪一個文化模型,而是從過程中活出屬於自己的真實。許多原住民青年都提到一個共同的時刻:隨著認知到自己的族群身分在社會上的意義,以及受到前輩的啟發和鼓勵,開始反身思考和學習議題,進一步作出行動,不管是在營隊裡陪伴小朋友,或主動學習族語和傳統文化,或運用自身的專業帶動原住民族相關領域的教育或發展等等。

我們每個人,都可能在某個階段成為「異鄉人」,但如果這個社會能更溫柔地對待差異,也許我們終能不再只是「異鄉的自己」,而是「成為自己的所在」,也有機會去陪伴其他的生命。

但願在各種故事的真誠分享與交織中,能繼續彼此照亮。

線上捐款支持💗耕心文字事工。如果你喜愛這份小小刊物,邀請你透過捐款奉獻,幫助我們在發行經費上無後顧之憂,使眾人同享福音的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