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燦昇(台南關廟)
二十幾年前,第一次去加拿大,當時學了十幾年的英文,心想應該聽得懂,沒想到到了商店,很多店員都會說一句我不太懂意思的用語「Hi, There!」,我都裝作聽懂,以微笑回應。回家後問弟弟,原來這是問候「你好」,意思是指另一個人所在的位置,可以用來吸引注意。
「你好」是一種寒暄;寒暄又作「暄寒」「暄涼」,本指社交雙方見面時談天氣寒暖的應酬話,後來也就不限於談天氣了。它的基本作用是表明自己見到對方的喜悅,用以聯絡感情、保持友好關係。寒暄是交談的觸媒和潤滑劑,能在交談者之間搭起一座友誼的橋樑,因為寒暄能產生認同心理,滿足人們的親合要求。
台灣人早期寒暄的用語是「你吃飽沒?」有人認為,現今問候「吃飽沒?」是很沒有水準的,哪有人看到別人就問有沒有吃飯?但這是有歷史淵源的。曾讀取網路一篇文章,描述台灣近代有兩次移民潮,一次是清朝時從福建地區移民來台的祖先,也就是後來的本省人;另一次是跟隨國民黨軍隊來台的大陸同胞,通稱外省人。那時唐山過台灣,很多人身上沒帶細軟盤纏,來台後翻山越嶺走上數十里的路,就為了到某地投靠親戚,常常搞得有一餐沒一餐的,於是很多先來台灣扎根的人,看到這些無依無靠的旅人,想著自己的親人也正在挨餓受凍,在感同身受下,總會提著茶壺、拿點飯糰,對著遠來的陌生人親切地問候一句「吃飽沒?」然後熱情招待這些已經餓壞的人,彷彿只要照顧了陌生的旅人,也就會有別人照顧自己的親人一樣。
為了不讓這些旅人感覺自己像是乞丐向人乞討,他們還會在茶壺上寫著「奉茶」,像是對待自己的親人一樣。那段時間雖然辛苦,但是人與人之間,更多的是關懷與祝福。
基督徒見面會說「平安」,互相祝福時也說「平安」。在聖經舊約中,平安(Shalom)出現250次以上,Shalom字意「和平、平安」,字根sim具有「整全、健全」的意思;所謂Holistic(整全)是聖經神學的核心思維。
舊約時代的以色列人,對他們來說,平安不是風平浪靜、沒有意外事故的同義詞,而是一種滿有動作、帶有盼望與應許的語詞,如同民數記6章24~26節:「願耶和華賜福給你、保護你!願耶和華使祂的臉光照你,賜恩給你!願耶和華向你仰臉,賜你平安!」就是此意思,不僅是盼望,更代表平安從上帝而來。
俗語「一日平安,一日福」,表示平安就是最福氣的事,身體健康沒意外事故最重要,凡事順遂就是福。
但如何讓上帝的平安延續下去?唯有一件事,就是心靈痛悔、謙卑不走惡路。「惟獨惡人,好像翻騰的海,不得平靜;其中的水常湧出污穢和淤泥來。我的上帝說:惡人必不得平安!」(以賽亞書57章20~21節)
我們因著耶穌在十字架上所流出的寶血獲得救贖,祂以自己的生命換取我們的生命,這種完全的犧牲與付出,若不是真正的謙卑者,是做不到的,但耶穌卻以這種方式提醒我們,若我們沒有實踐這樣的生命,是體驗不到真正的平安。
某次參觀台南古蹟赤崁樓,發現一個特別的古代建築意象,出入口的門建造成瓶子的樣式,原來「瓶安=平安」,設計者除了取諧音,期待在此居所的以及出此門的人都能得到平安;另一方面,出入口的高度不高,可能是當時的人個子不高之外,同時希望人能低著頭通過,表示虛心者才能得到平安。
期待我們一旦說出「平安」這句話時,不是高姿態或是強勢者的角色,或僅在口頭上沒有意思、隨便寒暄而已,而是能站在對方的立場,真正體驗到對方的需要,從他們得到平安中,我們自己也得到平安。
【幸福練習】想想我們今日遇見的人,心裡真正需要的「平安」是什麼?關心他,也為他祝福及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