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母親一起學走路  

小時候,我身體不好,常睡到半夜就哭,媽媽帶我去收驚、擲筊問神、喝符水。信主後,我為媽媽化解害怕的方式是,聽她訴苦,一邊為她按摩,一邊跟她分享我探訪時聽過的生命故事……

0
152
Image by Sabine Nuffer from Pixabay.

◎ 鄭素芳(台北市)


 

玩躲避球,大家應當不陌生。在場內時跑來跑去,就為要閃避那顆球。

近兩年來,我母親也一直在跟醫生玩躲避球遊戲。為了腳痛問題,母親打針吃藥,不知嘗試過多少祕方仍不見效。醫生對她說只剩一個辦法:動膝關節手術。但母親一聽到「手術」兩字,就坐立難安,反覆提說某些親友手術失敗的案例。

母親的腳力一天比一天差,偶爾還會瞬間無法使力,走路開始呈現O型腿,我看在眼裡,心裡也跟著焦慮,好不容易說動她再度就醫。門診當天,我靈機一動,心想:母親既然怕動手術,不如請醫生親自勸說。於是找來一張卡片,寫下母親的焦慮與害怕,懇請醫生鼓勵。趁著母親上洗手間時,請護士代為轉交。

稍後,母親進到診間,醫生定睛看她委婉地說:「阿嬤,我看您體質不錯,值得努力一下,讓生活更有品質!我拜託您,讓我幫您做手術,好嗎?平常都是病人拜託我,這是我第一次拜託病人喔!」這番說詞讓母親心服口服了。兩週後,母親磨損的膝關節換上人工關節,接著三個月開始用助行器練習走路,越走越好。

與上帝玩躲避球

母親的事讓我想到,上帝安排不同的人事物幫助我們,為要醫治我們生命的問題,就像醫生為我母親動手術,就像我母親利用助行器練習走路,然後越走越好。但在這之前,首先我們得知道自己哪裡有問題,並且願意面對、接受治療。

回想31年前初信主時,我只把教會當作一個社交圈,手邊事情很多,家庭工作兩頭燒,哪有時間讀聖經、學禱告,很自然就跟上帝、跟信仰玩起躲避球遊戲。後來我經歷了一場生死攸關的手術,也讓我重新面對自己的信仰問題。

我33歲懷老二時,因完全性前置胎盤必須住院安胎。醫生是在手術房幫我生產的,以防出狀況時可隨時輸血。回想安胎那五週,我成天躺在床上,人生首次讀完新約聖經,也因為害怕,讓我更倚賴上帝也更殷勤禱告。在讀經與禱告的過程中,上帝讓我看到自己的問題:逃避過基督徒的信仰生活。

做禮拜、聽講道、參加團契生活,就像家常便飯般,雖然看似沒什麼特別,但就在當中為我提供了養分,讓我有體力做事。我領悟到,原來上帝是要透過教會生活,模塑我的價值觀,為我進行一次次的心靈微創手術,而且祂也賜給我拐杖和助行器──愛主的夥伴,在信仰這條路上幫助我,越走越穩妥。

一起學習走路

基督徒的聚會跟一般團體最大不同,就在於基督徒團契是一個「示弱」的地方,也是「得醫治」的地方。這裡聚集了一群人,願意把自己的弱點與問題攤在別人面前,願意花時間聆聽他人的故事、為他人的需要禱告、彼此加油打氣,遇到有人生病時,一起去安慰、探訪。

如果說人生像一趟旅行,那麼我們都是在這趟旅程中「學習走路的人」。基督徒就是在團契生活中,跟著夥伴一起學走路、做復健,培養愛的感應能力,學習愛與被愛的能力。

上帝賜給每個人「愛的感應器」,但這個感應器有時也會出狀況,需要維修。 同樣地,在人生不同階段,我們有時會覺得走得特別吃力──或許擔心身體不健康、或許害怕感染病毒、或許怕景氣差賺不到錢、或許擔心孩子表現不如自己期待、或許怕成就低被瞧不起……。面對這麼多的擔心與害怕,人生的解藥在哪裡?

我想,化解害怕的路徑應是找到對的醫生和使用對的助行器。上帝為我們的害怕提供了解藥,祂在我們生命中進行不同手術,醫治我們的毛病,也為我們量身訂做一個助行器,也許是透過閱讀經文,也許是聽講道,或身旁的人所說的話。

愛裡沒有懼怕

這次陪母親動手術的過程,我發現我們母女之間還有許多需要磨合的地方。小時候,我身體不好,常常睡到半夜就大哭,母親帶我去收驚、擲筊問神、喝符水。如今,母親時常睡不好,不是這裡痛就是那裡痛,所以換我來照顧她,為她提供解除害怕的方法。我一邊聽她訴苦,一邊輕柔地為她按摩,緩緩跟她細訴我在探訪時遇見的人生故事。

感謝主耶穌成為我生命中的良醫,又賜給我團契夥伴為助行器,幫助我走在祂恩典的道路上。約翰一書4章18節:「愛裡沒有懼怕;愛既完全,就把懼怕除去。」主的愛在我心裡,讓我更能感受別人心中的害怕與痛苦。在教會中,我跟著弟兄姊妹一起學習走路,不再只倚靠自己,而是與上帝同行;回到家,我也把這份力量傳遞給母親,為她的心注入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