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相片提供◎陳惠世(高雄市)
前陣子無意間翻到當年到馬拉威短宣的相片,看到非洲活潑快樂的小孩,讓我思緒再次飛回馬拉威那段單純美好的日子。
當年我們在馬拉威短宣,基地設在里隆威的「首都飯店」,然後從基地出發,每天前往不同地區服事。相片標示著2006年7月11日,記得那天,要前往服事的教會離基地很遠,來回需要四個多小時車程,所以我們一大早就出發。由於每天行程緊湊,因此同工們大多沒睡飽,大家在破舊的老爺車上隨著搖晃的車子睡得東倒西歪,然後不知不覺就晃到了當日要服事的教會。
下車時,突然一陣陣冷風沁骨,原來七月正是馬拉威的冬天,而這一天要服事的據點又是連日來溫度最低的地區,有些忘了攜帶薄外套的同工們只能雙手緊抱,等候陽光的出現。
短宣同工在台灣就已分組,有醫療團隊、教育團隊、家政團隊、膳食團隊等。每到一個新據點,各組都要各自尋找和準備當日活動的地方。我參加教育組,大部分時候,我們會選擇在大樹下進行教育課程。
那一天,當我們還在確認上課地點和空間安排時,教會的土屋旁邊突然跑出一群小孩。他們大部分沒鞋子穿,腳板上粗黑的紋路,顯示出雙腳長期暴露在泥土上的模樣。即使有幾位小孩腳上套了鞋子,但那些鞋子若不是只剩半個鞋底就是鞋底開口笑。然而,無論是赤腳或穿著破鞋,他們仍然顯露自信燦爛的笑容!
跟他們打招呼時,發現不遠處有幾個孩子手上拿著大小不一的球。他們把大球當足球踢,小球則丟遠遠的彼此接球。我對那些球充滿好奇,因為跟我見過的球完全不一樣。我很想知道那是什麼球,於是招手把孩子請過來,孩子們咧出雪白的牙齒跑過來,微笑著把球給我看。我拿起來仔細一瞧,終於真相大白!原來這些馬拉威小孩把撿來的塑膠袋加熱,再一層一層包覆成球體。那些球一開始只是幾個塑膠袋做成的小球,隨著撿來的塑膠袋越來越多,小球也就越滾越大,變成足球一樣的大球了。
我把手上有球的孩子聚過來,想幫他們拍照,他們馬上開心的湊到相機前,擺起許多可愛的姿勢,秀著手中那顆獨一無二的手作球。我也把其他孩子聚過來,幫他們拍了幾張腳ㄚ子留念,提醒自己要惜物愛物。
這些非洲孩童讓我想起自己的童年,在物資缺乏的年代,我們常常自己做童玩。有時只要到溪邊挖一團黏土回家,就可以捏成自己想要的東西,玩得不亦樂乎!有時我們也會用黏土玩些很嗨的遊戲,其中最令人回味的就是「大爆破」遊戲了。一群孩子把手上的黏土團捏成碗狀,碗底放在手心,然後把土碗舉高,大聲喊著:「烘爐、茶古(壺)、破!」喊到「破!」的瞬間,把手上的土碗奮力摔到地面,泥團受到瞬間的壓力,就會爆開一個洞,然後看誰爆破的洞最大,那個人就是贏家。輸家要送給贏家一小團土,贏越多,黏土團就越來越大。每次只要贏了一大團黏土回家,晚上睡覺都會微笑作夢呢!
每個人的童年都需要玩具陪伴,好的玩具對孩子的身心發展有很大的幫助,而孩子們自己做的創意玩具,常比花錢買來的玩具更適合小孩。父母若能陪著孩子一起製作童玩,除了可激起孩子的創意,亦可培養親子感情。可惜現代父母幾乎只把3C產品丟給孩子,讓那些東西取代了父母的地位,難怪親子關係越來越疏離。
馬拉威小孩缺乏物資,他們就動腦做出自己的手作球,然後與同伴一起遊玩;台灣在物資缺乏的年代,孩子們也大多自己動手做童玩,大小孩子一起做,一起樂翻天。我認為快樂真的不困難,知足惜物,不依賴金錢,盡量學習自己動手做,就能感受到簡單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