饅頭有情

一袋便宜的麵粉,可以揉出很多個饅頭, 省下「被騙」的錢,令我又有餘去幫助有需要的人。 而饅頭這平凡得不起眼的食物, 卻能「蒸」出孩子們飽飽的滿足感……

0
142
Photo credit: yuichi.sakuraba on Visual Hunt

◎傲潔(宜蘭冬山)


 

饅頭,這台灣人司空見慣的廉價食物,在英國的唐人超市卻出奇地昂貴。可見物本無貴賤之分,只有以稀為貴之理!

偏偏,在英國生活的孩子吃膩薯條、披薩、炸雞,偶爾吃到鬆鬆軟軟的饅頭就視為珍餚,甚至百吃不厭。然而,饅頭非娘家或夫家的主食,無從承傳製法,對我而言,這比煮三杯雞、紅燒牛肉和煲老火湯更難。想乾脆買一袋急凍的小饅頭帶回家蒸熱就可吃,但每逢將英鎊的標價換算成台幣就心有不甘,直覺是「騙錢」。多年來,偶然心情太好才捨得「被騙」,給孩子買幾袋鮮奶饅頭。

兒女小時候,每餐一有吃剩,先生都跟他們講非洲的小孩沒東西吃、非得吃毛毛蟲的故事,藉此教導他們不要浪費食物。聽畢,他們只好乖乖把粒粒皆辛苦的盤中飧吃光。往後,大家都不想聽到吃毛毛蟲的故事,就自動把盤中飧吃個淨光,一粒不剩。

「不浪費食物」是我們家一直固守的生活習慣。現代人崇尚美食,對吃什麼很講究;有時美食當前選擇過多,不經意間會浪費不起眼的食物,淺嚐幾口覺得味道不好,就將還能吃的東西當垃圾倒掉了。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三個孩子曾同時受邀參加生日會,現場有超過30名小朋友,卻只有我家三寶把自己盤子裡的食物吃光,其他人都剩下不少薯條、香腸、雞塊,有很多孩子甚至把食物拿來玩,丟得滿地都是。現場的家長看著我家孩兒安靜地吃完全部食物,都嘆為觀止,問我是怎麼教的。

兒女年紀漸長之後,家境也逐漸豐裕,但「不浪費食物」的家庭文化猶在,一想到這世上有許多活在貧窮線上的人,就更珍惜天父給我們日用的飲食。「不浪費」就「有餘」,可以與缺乏的人分享上帝的恩典。目前就讀大學的老大在精打細算、省吃儉用的同時,也關心到家境清貧的同學,有天她看見對方捨不得買點自己想吃的食物時,就傳來簡訊,問:「媽媽,我可以買給他嗎?」我立刻回訊:「當然可以,我再把錢給妳。」天父教會我們全家珍惜食物,也就不會有「多餘」的浪費,並且還可以「有餘」地用在善事上。

近年來,網上出現不少做饅頭的教學影片,我如法泡製,由兒子們充當「白老鼠」,品嚐我的新手饅頭。只是做過幾次都失手,麵糰沒有發好,吃起來硬硬的,他們只好勉強吞進肚子裡。我好想放棄,老么卻分外期待我繼續做饅頭,於是下定決心,積極在網路上尋找一個最易上手的版本,跟著影片裡的廚娘依樣畫葫蘆,終於蒸出幾個稍稍像樣的鮮奶饅頭。兒子們吃了都讚不絕口,我卻嫌不夠鬆軟,下回更用心揉麵,將麵糰揉得更細緻、更光滑,發麵的時間也更長。

終於,奶香味濃郁的熱饅頭端上餐桌,一人吃一個,鬆軟可口彈性十足,扎實有嚼勁,口感回味無窮。老實說,這些自製土饅頭並不潔白,表皮皺皺的,耐吃不耐看。但這又何妨呢?孩子們吃得津津有味,對我連聲說:「謝謝!」看他們鼓起兩個腮幫子,笑咪咪地吃得很開心,活像粉嫩的肉饅頭呢!

過去十年,美國哈佛大學出現一門風靡全球的「幸福學」,其中提到幸福與快樂並非來自外在的成功及富有,而是從生活裡許多點點滴滴、值得回味的經驗累積起來的。孩子們長成青少年後,一家子「宅」在屋子裡,各自忙各自的,「用餐」是唯一凝聚家人的寶貴時刻。當一盤香噴噴、熱騰騰的「自製土饅頭」端上桌面,孩子的心瞬即笑開,大家邊嚼饅頭邊回味著簡樸的童年、還有爸爸講毛毛蟲故事的日子,那份純粹的幸福感,一直咀嚼在我們的共同記憶裡,滋味無限好!

一袋便宜的麵粉,可以揉出很多個饅頭,省下「被騙」的錢,又令我有餘力去幫助有需要的人。而饅頭這平凡得不起眼的食物,卻能「蒸」出孩子們飽飽的滿足感。這種超越物質層面最純淨的快樂蘊含力量與生命力,成為兒女遭遇挫折與傷害時最神奇的治療劑,想到有個家永遠張開手擁抱他們,心會鬆軟下來,像咬嚼土饅頭般,感到愉悅而幸福。

 


【讀完這個故事,如有感動可支持編輯刊物的需要】

線上捐款支持耕心文字事工

http://donate.tcnn.org.tw/1

包括郵資、印刷、人事庶務等,《耕心》每月至少需支出90萬元,如果你喜愛這份小小刊物,邀請你透過捐款奉獻,幫助我們在發行經費上無後顧之憂,使眾人同享福音的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