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飛,開始找翅膀 

0
153
Photo by Freepik.

◎吳信如(台北市)


從小我就打定目標,一定要出國唸書,我渴望著外面的世界,我喜歡冒險。但是家境不寬裕的我,大學時才知道,原來留學美國是這麼貴,再加上大二時的托福沒考好,我在多方打探之後得知,到德國唸書不必學費,生活費也是家裡加上打工可以負擔,於是我立刻下定決心,大三開始修習德語,然後就開始在語言、專業與申請流程上努力鑽研。當時心中有一個很清楚的自我圖像就是:「我要飛。」

但是,我必須真的去實踐,於是我帶著基督徒價值觀中的「盼望」作為翅膀,飛向未來;我不知道未來有什麼等著我,但我知道,那裡必定有上帝。

●馬大與馬利亞的掙扎

在德國待了十年,回國後,恰逢二○○○年三月新政府就任,在因緣際會之下擔任了當時環保署長林俊義教授的機要秘書。一年半之後,我懷了第二個小孩,那時內心有個聲音:「我想要自己照顧孩子!」這個強烈的渴望使我陷入掙扎。這個聲音並不是因為女性角色的強迫,而是對自我形像的渴望:我希望可以跟孩子一起成長。當時要實現這個自我,我必須付出許多代價:穩定的公務員工作、職場的成就感、社會形象的轉變,以及經濟的壓力。

與先生連續幾天祈禱與討論後,我依然必須自己作決定,先生完全沒有以「女性」角色來框架我,反而是我自己必須克服傳統女性主義「拒絕當家庭主婦」與成為「專職媽媽」的真實自我形像之間的拉扯。

有次祈禱默想時,眼前突然浮現「馬大與馬利亞」的聖經圖像。其實這是我很討厭的一段故事,總覺得這個故事中的耶穌顯得很大男人主義。就在我面對內心女性主義思維的爭戰之時,腦中居然出現這個圖像,這令我相當不解。那時還有一個聲音觸動我:「妳當馬大太久了,給自己一段時間回到馬利亞的安靜當中,全職媽媽的經驗或許是一個轉化的契機。」

這時我才發現,耶穌的智慧往往要在切身的生命路程中才能真正被體會,神學家的任何解釋,都比不過我個人在上帝面前所找到的答案:我要單純地面對孩子、面對自己與家庭,我要回到最根本的人我關係中,重新調整自己。

此外,這個「想要真的當媽媽」的內在聲音也讓我意識到一個過去僵化的認知:女性意識就是要抹除女性化特質、要跟男人一樣。其實,女性意識應該是「女性的自我意識」,去活出那個內在的真我,就是女性的真自由,而每個女性的真我都不同,我們所要爭取的是,讓每個女性都有活出自我的自由與公平空間。

●沒有白費的人生經驗

回想起來,這個決定讓我有了更完整的女性經驗(懷孕、生子、哺乳、母子關係),過程中我必須不斷挑戰自己:我想要什麼?我如何在全職媽媽的角色中,整合過去的生命足跡?我深信沒有所謂「白費」的人生經驗,只有被「浪費」掉的人生經驗。如果我們不浪費每個人生足跡,試著把過去的足跡整合到目前的生命裡,並賦予一個意義,那麼這些人生經驗就不是白費的。

等孩子穩定成長到一個階段後,我內心又產生一種悸動:「我以前的生命足跡,到底要如何跟目前的腳步連結呢?」那時我找到的機會就是「翻譯」,於是德語取代了環保與經濟,成為我的另一個關鍵能力。我開始進入翻譯出版工作,但我不受傳統譯者角色束縛,而是主動幫出版社挑書、規劃,甚至思考行銷方向。我在一年內快速學會了出版的每個環節,從選書到印刷、通路、倉儲,後來我成立了一家出版社。轉眼間十二年過去了,感謝上帝,過程中雖有許多困境與艱難,但我總一再經驗到「在行動中見證恩典」的無數奇蹟。

幸福練習
你喜歡現在的自己嗎?你有想要卻不敢去追的夢想嗎?願上帝給你智慧與勇氣,為生命作一個不悔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