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鎮鍵(台南市)
按照教會曆,2月26日是今年的「聖灰日」,從這天起就進入「大齋期」了。教會曆簡單說就是一年中教會的節期,是由耶穌基督一生的事件排列而成,主要作為教會安排禮拜及禮拜儀式的依據。聖灰日和大齋期兩個都是教會曆中的重要節日/節期,是聽過但卻很陌生的名詞。
●認識節期的靈性意義
說到教會的節期,可能會先想到聖誕節。我小時候特別期待聖誕節,不只是教會有聖誕晚會、愛餐、報佳音等活動,最重要的是可以獲得禮物。而對於復活節,就停留在禮拜後會發「紅蛋」的印象。心裡總認為聖誕節是最重要的節期。
在國外進修時,到了聖誕節期就會看到百貨公司櫥窗及商店陳列美輪美奐的應景布置,而到了復活節期,櫥窗布置就換成了兔子及彩蛋,對我來說是很新鮮的經驗。當地的公共電視或新聞也會播出聖彼得大教堂的各項儀典,引發我更進一步認識復活節期的動機,也因此認識了聖灰日、大齋期,進而認識基督教的節期及節期對靈修生活的意義。
然而相較之下,聖誕節及復活節在教會的行事曆上所呈現的比重還是有些不同,或許是節日的內涵及性質使然。聖誕節期及復活節的情感也不一樣,聖誕節的歡樂與復活節的靜默是明顯不同的。
聖誕節時教會的布置,從待降節第一個主日開始,每個禮拜天點一支蠟燭,一直到聖誕節點上第五支蠟燭。但復活節就少了這些。聖誕節期間是傳福音的好時間,教會利用不同的形式來做宣教活動,而且社會大眾也接受聖誕節是基督教的節日。但復活節則是完全不同的情況。如果說聖誕節是基督教「外顯」的節日,那麼,復活節就是基督徒「內聖」的時候。兩個節日顯現截然不同的氛圍。
●大齋期的靈性操練
然而,既然復活節是教會最重要的日子,節期可以幫助我們的信仰生活,跟隨耶穌基督過一年,在熱鬧地過完聖誕節後,我們也應以過聖誕節同樣的熱情來過復活節。既然復活節是教會節期的高潮,是最重要的節日,我們應當盛大地來準備過節。
聖誕節期的準備從待降節開始,復活節的準備就從「大齋期」開始,營造出過節的氣氛。每年教會的週報都會在進入大齋期,有時甚至到受難週開始提醒會友,要以讀經、禱告靈修來預備。但話說回來,讀經禱告不就是基督徒每天該過的靈修生活嗎?我想,教會應該要更積極、更顯著地營造節期的氣氛,化作具體的行動,並且鼓勵會友一同做。
當然,首先應該要向會友說明教會節期的意義,讓會友能夠明白從聖灰日、大齋期、棕樹主日、受難日到復活節的意義。其次是教會氣氛的營造。配合經課,藉由講述文字、音樂、圖像等,在教會營造節期的氣氛,設計全教會可共同參與的活動。
傳統上,大齋節(Lent,或稱為預苦節)期間會進行禁食,但禁食40天不是件容易的事,由於平常還要工作,對很多人而言未必合適。但如果改成一天一餐、或一個禮拜一餐,這或許是可行的,但仍需要配合給自己安靜的時間,用讀經禱告來度過原來用餐的時間。
也可以像許多人建議的,放棄一件自己每天喜歡的事,像是娛樂、飲食方面,給自己安靜默想的時間。抑或響應限塑、節能減碳、節約用水等環保運動,或是工作之餘出門不開車、關懷弱勢等做法,甚或像初代教會信徒團契生活的方式,在大齋期間一個禮拜選定一段時間,「恆心遵守使徒的教訓,彼此交接,擘餅,祈禱。」(使徒行傳2章42節)
●在節期中與主相遇
基督教的節期既然是以耶穌基督一生的事件排列而成,節期的禮儀正可以幫助我們,跟隨基督的腳步,學習耶穌的榜樣來過每一天。而大齋期的典故出自耶穌在曠野受魔鬼試探,禁食四十晝夜。這段時間也讓我們來省思有哪些使我們在信仰追求上分心的事,與上帝建立更親密的關係。
或許對很多人來說,節期是傳統、遙遠的事,很難與現代的生活模式配合。但看看我們周邊那些信奉民間宗教的人,他們總是記得一年當中哪個日子該做哪些事。那些習俗的由來也是很久以前的事,但他們也一代一代傳承下來,現在還持續著。
我想基督徒應該更有動機來了解每個節期,藉由每次的記念、慶祝、默想,傳承信仰的態度,讓基督成為我家之主,成為每天生活的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