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未知到深信,一步一步跟隨基督

直到23歲,我還停留在去教會只是為了唱歌, 因為我認為音樂是上帝賜給人類的最好禮物,而且還能練歌喉…… 但就僅止於此嗎?

0
294

◎邱泰然(德國柏林)

我不是從小就在教會長大的人,也未曾接受過嚴謹的聖經訓練。對教會比較深的印象,是小時候與家人一起去參加更生人音樂會,聽他們演唱自己如何在獄中遇見基督的救贖故事。台上的人一邊彈著吉他,一邊唱著「再給我一個機會……」但年幼的我那時仍聽不懂。若要說還有什麼與教會有關的記憶,那就是好吃的炒冬粉了。

每當憶起這些往事,就不忘提起爸媽在宜蘭羅東長老教會相識、相戀並結為夫妻的事。爸媽是在一場教會的音樂工作中認識的,當年爸爸唱聲樂,媽媽幫他伴奏。在那個保守的年代,他們的際遇是多麼浪漫的一件事!後來,爸爸退伍後在宜蘭冬山梅花湖神愛兒童之家當志工,由美國史可堯牧師為他施洗,我姊也在同一個地方受洗,我媽則是在召會受洗,而我,是家裡唯一尚未受洗的人。

儘管家裡有三人受洗,但大家依然過著很世俗的生活,很少禱告,也很少一起上教會。我只知道爸爸調音過的鋼琴比我吃過的米還多,有許多教會的鋼琴都是他修理的。在我印象中,每次爸爸帶我們到不同教會去幫鋼琴調音時,都會和牧師熱絡地聊起來,然後我們會跟著一起做禮拜,一同吃晚餐。

國中時,我和我那個年紀的許多年輕人一樣,對宗教都很反感。倒不是因為對科學的崇拜,或有什麼偉大的抱負,像是停止不同宗教之間的紛爭,或企圖除去世界迷信的魅影。我只是單純覺得,我可以自己完成自己的目標,不需依靠任何人,更何況是一位我根本不曾見過的「神」。當時我對台灣的民間信仰抱持強烈的反對態度,所以反對家人去接觸民間宗教。雖然我感覺基督教與這些宗教有點不同,但是我當時也不願意去理解它們之間的異同及對人們的意義。

18歲時,我到德國旅行,暫居朋友家,跟著他們家人去參加教會活動,尤其是聖誕節時,我就是在那時喜歡上合唱教會聖詩。19歲時,我前往德國留學,有好一陣子我都在思考要不要去教會。在大學研讀社會學和宗教研究的相關文章後,我開始對宗教產生興趣。但當時研究的對象是伊斯蘭教與穆斯林,我們在課堂上只探討伊斯蘭教與經濟學,以及個人消費與從事生意的內在關聯,而不是宗教本質的研究,但實際上我更好奇的是這部分。

直到23歲,我還停留在去教會只是為了唱歌,因為我認為音樂是上帝賜給人類的最好禮物,而且還能練歌喉。但就僅止於此嗎?直到我認識一對夫妻,他們一個是基督徒,一個是天主徒。我們成為好朋友後,開始有規律地去附近一間天主教堂望彌撒(就是基督教的做禮拜)。由於該教會剛好暫時作為柏林主座教堂整修時的代替場地,所以政治與宗教意味更濃厚,常有許多德國政治與宗教界年度重要活動也都在此舉行。每當我對牧師說的故事與講道內容有問題時,我就請教他們這方面的神學知識。他們都非常願意講解,甚至講得非常起勁,我們就在茶餘飯後聊這些,當作是一種享受。

2019年9月,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派牧師到柏林牧會,我也參與其中協助接洽。我當時是毫不猶豫就答應幫忙,現在回想起來,也是一件奇妙的事。我想可能是因為我對長老教會一些老前輩為台灣民主奮鬥的事蹟感到非常敬佩吧!

今年因為武漢肺炎疫情的關係,能從事的戶外活動有限,於是我開始參加柏林與愛丁堡團契的線上禮拜和查經活動。經過幾次後,我深深感嘆原來聖經蘊藏如此豐富的寶藏,為什麼以前我都看不出來?在此我還不敢說這些背後的意義,或是我從經文中體會了上帝何等的智慧。光是回到主前兩千多年前,閱讀猶太人的歷史故事,就足以發人省思。

最後,直得一提的是,透過台語聖經的閱讀,我也更加了解自己的母語,並且慢慢拾回講台語的能力。在不斷與上帝對話的過程中,我好像又更懂這個世界,也了解自己更多一點了。

 

【讀完這個故事,如有感動可支持編輯刊物的需要】

線上捐款支持耕心文字事工

http://donate.tcnn.org.tw/1

包括郵資、印刷、人事庶務等,《耕心》每月至少需支出90萬元,如果你喜愛這份小小刊物,邀請你透過捐款奉獻,幫助我們在發行經費上無後顧之憂,使眾人同享福音的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