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4期【佇候天光落下】祈禱之時
圖文◎朱聖盈(香港)
在香港讀神學的我,今年二月因「香港基督教史」課程,參訪了香港「聖約翰座堂」。據了解,香港基督教的發展與香港長達155年的英國殖民歷史息息相關。
戰火下的遺跡
聖約翰座堂就是在這段歷史背景下出現的──自1847年由英國殖民政府籌畫而始,於1849年正式完工,是香港第一座英國聖公會教堂。從此,聖約翰座堂與香港市民一同經歷城市的風風雨雨,也恰巧成為保存這座城市特殊記憶的「備忘錄」。例如,聖約翰座堂外的一片草地上立了一塊墓碑,上面刻著一位英國二等兵麥士維的名字。
相傳麥士維在1941年日本入侵英治香港時,志願參與香港保衛戰,後來不幸於灣仔身受重傷。他的同袍把他拖到中環的聖約翰座堂,請牧師為他臨終抹油與祝禱,最後斷氣並埋葬於此。在同一片草地上,距此墓碑的不遠處,另立了一座十字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重新修建,原本的十字架在日本佔領香港時被炸毀。
草地上的墓碑與重新打造的十字架,似乎都在提醒前來做禮拜的信徒們:「戰爭曾經發生過」。日本的非官方組織近年也在這裡立了一支和平紀念柱,上頭寫著「我們祈禱世界人類的和平」。當年的侵略國、被侵略國,與十字架併立於同一片土地,此景饒富深意。
除教堂外,教堂建築物內也有關於戰爭的紀念。座堂內有一間「聖米迦勒堂」祈禱室,裡面保存了一本弔唁冊,記錄部分日本佔領期間的戰俘,或是香港保衛戰役中陣亡士兵的名單。牆上更掛了多面二戰期間香港各軍隊的旗幟,包括香港皇家警察隊隊旗、香港皇家空軍彩旗、香港義勇軍彩旗、香港後備海軍軍旗,以及港英政府旗等。
這些旗幟都殘留清晰可見的毀損,據教堂牧師所言,它們都是二戰後從海邊撈回來,是實實在在的「歷史遺跡」,懸掛於此的目的乃是提醒禱告的信徒,戰爭曾經發生過。看著這一面面旗子上的汙漬、孔洞、褪色……,我彷彿還能聞到當年彈藥軍火的煙硝味。祈禱室燈光幽暗,側邊擺放一排蠟燭,鼓勵祈禱的人在禱告的同時,點燃蠟燭,如同點燃希望,也象徵信徒祈禱完會離開教堂,但獻給神的禱告將隨同燭光延續不斷。
紀念戰爭之必要
聖約翰座堂在香港屹立之久,使她在一戰與二戰期間,也不能逃避戰火。有鑑於這段歷史,座堂訂定每年十一月第二個主日為「和平紀念主日」。在這一天,座堂會義賣罌粟花(罌粟含有「悼念國殤」的意義)。
牧師提及,在崇拜的祈禱中會加上一段禱文:
「上主,
我們把所有在戰爭殘酷中去世的人託付予祢,我們祈求他們在祢的眾聖中有份,同享永恆的國度。
他們永不老去,不像我們留下來的,日漸衰老:他們永不為年老所難,永不為殘年所累。
每當夕陽西沉,晨曦破曉時,我們皆會記念他們。」
人們會在禱告後默哀兩分鐘,以紀念所有在戰爭中離世的人。
然而牧師也分享,這個紀念儀式偶爾也會引人質疑:戰爭早已結束,設立紀念日,每年紀念戰爭的意義何在?牧師總會回答:「只要這個世上仍有戰爭,仍有當權者因私利而以武力侵略弱者,仍有手無寸鐵的平民遭受戰火威脅,和平紀念禮就有存在的必要。」